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答中国传媒大学09级新闻系
“流动儿童超常教育实验班”社会调查项目组同学问
 
徐老师

您好。我们是中国传媒大学09级新闻系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流动儿童超常实验班”的社会调查,希望能够跟您探讨以下问题,希望能得到您在百忙之中的回复。

目前我们正在关注的这个流动儿童超常实验班,是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与宋庆龄基金会和芳草地国际学校三方主办,宋庆龄基金会筹集了1000万的资金设立我国首个“超常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流动超常儿童教育实验项目。从去年开始,从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中选拔特定年龄的儿童,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检测,对智商在130以上的儿童进行教育,除了收取少量的生活费外,不收取任何费用。去年招收了24个孩子,今年准备招收2个班,共计40名左右的孩子。目前“流动儿童”班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借鉴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模式为主。

我们在采访这个实验班目前的负责人时,他们表示建立这个班的目的是在流动儿童中树立优秀的榜样,希望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流动儿童在今后能对其他的流动儿童进行正确的引领。

再次对您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祝您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中国传媒大学09级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学生         
“流动儿童超常教育实验班”社会调查项目组成员  徐小萌 
1.我国对超常儿童教育的探索从1978年开始,已经历经了30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及教育部门向公众发布的官方认可,但是也一直处于被默许且支持的状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这种超常教育是否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我理解的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政府有义务让其受到基本的教育。教育公平还包括,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要与其个人的天性、能力尽量相适应。这就涉及到超常儿童和超常教育的问题了,以智力为例,无论是智力高于一般儿童的天才儿童还是低于一般儿童的弱智儿童,都应该对他们的教育有特殊的安排,所谓因材施教是也。这不仅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反而是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一种体现。让所有受教育者都不成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这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2.您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流入地进入正常的学校、班级接受教育,而不是返回出生地就学,或在流入的城市建立民工子弟学校或民工子女班级。

因为只有到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动儿童才能够享受到相对更优的教育资源;也能实现亲子团聚,这对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编入正常的学校、班级就读,对于流动儿童未来的城市化、市民化,是一个关键的准备。但在目前的户籍管理、财政管理体制下,做到这一点对流入地政府来说,需要在教育经费上多投入一些,这实际上也不是牺牲和贡献,而是对流动儿童父母对城市经济的付出的一点回报。在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上,曾经有经济学家提出发行“教育券”的办法,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甚至还能扩大到民办学校,但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言,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   

3.您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的教育情况,应该更注重培养精英、树立榜样还是应当在最大程度上普及教育,对于流动儿童的超常教育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呢?  

培养精英与普及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不应当对立起来。教育公平首先要做到尽可能的教育普及,对流动儿童来说,就是要让他们不因流动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在任何人群中,都有可能出现少部分通过教育而成长起来的精英,对流动儿童中的这种精英苗子要倍加爱惜,因材施教地加以培养。这些流动儿童中的精英苗子成长起来后,将产生很大的榜样效应,对社会发展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4.您觉得这种针对流动儿童的超常教育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像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宋庆龄基金会和芳草地国际学校三方主办的方式,来开展流动儿童中的超常教育、精英教育,是非常好的方式,因为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弥补对这部分孩子关注不够的教育现状。惟一担心的问题是,这部分孩子将来与应试教育的接轨问题,如高考。虽然说高考不是检验教育结果,更不是检验超常教育结果的惟一方式,当然也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却是目前接受度最大的方式,所以,从事这种教育实验的各个部门将面临这方面的压力。  

徐永恒
话题:



0

推荐

徐永恒

徐永恒

17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80年代后期毕业于北大中文系,90年代末期进修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站站长、成都日报编委等职。 2005年转向教育传媒领域,现任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大学杂志社总编。 除财新网个人博客外,在新浪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yongh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