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恒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是一起玩儿科学的一对活宝,他们两位用最寻常的透明胶,从石墨上粘贴、剥离出薄片,如此反复,直到薄片再也无法剥离,他们把薄片放到氧化硅基板上,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了单层石墨薄片——石墨烯;进一步实验表明,这种薄片具有特异的电子学和力学性能。被称为“石墨烯的手工制备”的这一成果便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真让跌破眼镜,在物理学实验越来越依赖高科技大型装备的今天,两位科学家竟像玩儿似地用手工打造出了自己的诺贝尔奖章。
不仅如此,早在十年前,海姆就以磁性克服重力作用让一只青蛙漂浮在半空,这个实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趣味版“搞笑诺贝尔奖”。而诺沃肖洛夫则把诺奖的获得归功于“星期五的夜实验”,就是说在周末的夜晚,实验室的大型设备已经关闭,协助科学家的实验员也已放假回家,如果你还有兴趣做实验,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吧,于是透明胶出场,手工打造诺贝尔奖章的记录由此诞生。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喜欢动手的物理学家大学时期要么成绩不好,要么运气不佳。诺沃肖洛夫在莫斯科理工学院上学期间甚至连物理都“有些吃力”,其他科目更是一大堆“B”,英语也不好,还曾经得过“C”。他的老师和合作搭档海姆当年的成绩不错,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英语得过几次“B”外,其他科目几乎全部拿“A”,不过如此优秀的学生当年却被莫斯科另外一所大学拒之门外,海姆申请这所学校失败后,曾在一家工厂做了8个月的机械工。
与此适成对照的是,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似乎对迟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早有心理准备,甚至从年轻时就开始期待,因为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后进入普渡大学后,便成为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教授的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当他与并没有合作关系的理查德•赫克、铃木章两位化学家在相同的领域取得各自的突破时,似乎只存在诺贝尔奖何时兑现的问题。
所以,别以为诺贝尔奖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只要你具备对科学研究的强烈兴趣,具备强烈的独创精神,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拥有以大师为师的机遇和条件,再加上那么一点必须要有的运气,获得那块金色奖牌也不是不可能。
近二三十年来,每年从国内负笈海外的莘莘学子以数十万计,其中不少人也投身于名校名家之下。当然,时不时地传来消息,说昔日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牌得主留洋获得博士学位后,最终选择了前往华尔街设计永远不可能获得诺奖的金融产品,代价是提前拿到与诺奖奖金不相上下的年薪。作为刚越过温饱线的中国人,作出这种选择可以理解。但一个国家的科技要崛起,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要得到证明,它的受到最好教育的公民都像这样选择肯定是非常遗憾的。
幸运的是这不是全部事实。如今在国内外实验室中埋头苦干的中国科学家依然为数不少,因此,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目标依然值得期待。而对《大学指南》的读者,今天正坐在高中课堂的年轻学子来说,获得这一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赏的难度将越来越小、机会将越来越大。
注:此文为作者为《大学指南》杂志2010年第11期所写的编后记,署名朝夫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