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北大中文系的误解和祝福

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立于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建立之时,当时叫中国文学门。这是中国大学史上第一个中国语言文学系。今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系100周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集会,庆祝中文系建系100周年。  

一位北大前辈、同时也是国家领导人发来祝词。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讲话。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研究院院长、北大中文系资深教授袁行霈先生讲话。给北大捐钱最多的校友、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登山健将黄怒波讲话。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作家刘震云讲述海鸥洗发膏和二哥木床的故事。这些都只引起了掌声,没引起争议。引起争议的唯有现任系主任、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的讲话。

平原先生说,(大意)近些年来,社会上以为北大中文系生存困难,其实不然,托北大这块金字招牌的福,我们的本科招生情况很好。最近三十年,北大中文系没有扩招,一直稳定在80至100人,视每年考生水平而略为上下浮动。今年情况尤其好,最后录取了106人。本来我们在京计划招收5人,可录取线上共有27人报考,最终录取了13人。北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转专业(当然要通过一定的考试),中文系每年转出去4—6名,转进来的则是10—15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大中文系学生中,各省市文科第一名的很不少;九十年代以后,家长都希望孩子念能赚大钱的院系,中文系风光不再。可最近几年,情况又有变化,开始有各省市文科第一名报考北大中文系。今年我们总共招了四名各省市文科第一名(北京、新疆、内蒙古、云南),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不是说第一名就比第二、第三好很多,那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代表社会上开始重新看好中文系。我稍做分析,成绩顶尖而愿意选择北大中文系的,大都是大城市的孩子(如北京、上海)。为什么?一是视野比较开阔,二是家庭相对富裕,故更多地考虑个人兴趣而不是就业前景。因此,我有个大胆判断:随着中国人日渐“小康”,中文系等人文学科开始“触底反弹”了。

有意思的是,面对平原君的“触底反弹”,我在网络上颇见到一些“触景生情”。新闻上网后的第二天,我看到一种意见,说一个百年历史的老系,每年竟只招收80—100人,连一个三本院校的文学院(或中文系)都赶不上,人气如此低迷,让人扼腕叹息。还有人进一步担忧,说北大中文系仅教授就有100多人,每年只招收80—100个学生,叫这班教授如何生存?!

北大中文系研究文艺美学,是要涉及到幽默的,没想到这一次百年系庆竟有如此幽默的反映出现。虽然有不少人留下“高山仰止”“星火百年”的感言,但也有人写下“看来是真的困难了,一般领导否认的都是真的”之类的话。

在中国现实的语境中,相信不少人都是反着说话的,所以对那些担忧北大中文系生存不下去的声音,大都要抱之以理解的微笑。但说实在的,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披露的数据,真的披露出一个真实得残酷的事实,那就是所谓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实在是非常奢侈的。北大中文系以几千年中国文化为根基,以百年来民族兴衰为背景,以数以百计的先贤大师为师长,百年来培养的各种毕业生不过区区一万余人,准确地说,是全日制本科生7285人,专科生675人,硕士生1701人,博士生778人,共计10439人(其中,台港澳及外国学生939人)。这点毕业生,以当今大学的扩招势头,不过是一个普通院校的文学院三五年的工夫而已!

一个有意义的事实由此被揭示出来,如果没有受业学生的成才率、学术成果的高水平、对国家思想文化乃至历史命运的大影响,没有社会的持续关注,没有政府的倾斜支持,以北大中文系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么好的师资,每年只招收这么一点学生,实在是说不过去的,果真如此,也是生存不下去的。因此,别的院校的文学院或中文系,与北大中文系的确有不可比的因素存在。尽管北大光华的声誉如日中天,北大中文的光辉却永远不会受到多大影响。

也确实是,几天系庆中,我接触到的人,看到的“网络舆情”,绝大多数意见都是支持北大中文系继续以这样的姿态存在下去的,支持北大中文系永远不改文学院,永远不扩招,做中国最后的中文系。

我想,这才是对北大中文系的理解与祝福。10月22日晚,百余名系友相会于博雅中华厅,结束后走出博雅厅,见有一台摄影机架在那里,邀请路过的系友为北大中文系说一句话,我们几个昔日同学推挤一番,在阿忆主持下,一人还是要说一句,我说的是:“祝咱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永远桃李芬芳,永远弥漫着书香。”

徐永恒

2010年10月26日

话题:



0

推荐

徐永恒

徐永恒

17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80年代后期毕业于北大中文系,90年代末期进修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站站长、成都日报编委等职。 2005年转向教育传媒领域,现任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大学杂志社总编。 除财新网个人博客外,在新浪网的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yongh

文章